2017-05-09 14:50:22 责任编辑:vicky 0
然而在 mit sloan 与美国众多企业家的对话中发现,这些企业家对于所谓机器取代人类的倡议(或者未来)并不感冒,对他们而言,企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人类员工,尤其是知识型员工以及机器的通力合作。但现状是,各种公共媒体上充满了机器即将代替人类的不切实际的想象 ,几乎或者根本没有媒体围绕一个当下最急迫解决的问题:究竟哪些领域或职业会在技术的辅助下得到大幅增强。
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mit sloan 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,将现有的人工智能、认知科学等技术分成两个维度来思考——找出现有技术可以做和不能做的领域(如下图所示)。同时为了更便于探索,这个分析框架会把所有的智能技术、机器统称为“智能机器”,以此来思考机器智能面临的困境、挑战以及创新者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。
当我们在谈论智能机器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围绕这张图,我们首先来看看所谓“智能”的四个阶段。
机器智能的四个阶段
总体上看,机器智能的水准正在不断提升,过去,计算机可能处理高度结构化的数据,而现在,计算机对不同数据类型都有很好的兼容甚至“适应”能力。
阶段1:人类支持
数十年来,人类对于计算机智能的追求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:计算机可以辅助人类决策。因为人类在决策方面天然缺乏理性、不稳定。但到目前为止,这个阶段还无法完全实现,更多时候,包括 ibm watson 在内的认知产品,都是为人类工作者提供决策建议,最终由人类完成决策。
阶段2:重复性的自动化任务
较上一阶段而言,这个阶段的机器可以在某些特定场合做出“决策”。机器自动化的决策方式最近几年发展迅速,并在某些领域,如保险销售与股票交易方面取得很不错的成绩。但这些领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,比如确定的交易规则或算法,所以人类只需要提前写好算法,然后监控算法执行就可以了。
阶段3:情景感知和学习
目前复杂的认知技术能在某种程度实现对于复杂情景的实时感知。随着人类社会对于互联网、物联网的依赖性增强,数据也在源源不断地产生,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要求变得非常急迫,企业需要从这些数据中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,比如大量互联网公司,不仅包括电商,甚至很多内容网站,也会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来形成推荐机制,为了更精确地推荐内容,还需要包括用户位置、时间以及用户其他行为记录作为辅助信息。
目前认知计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拥有学习的能力。这种学习过程绝大多数是利用对实时数据、用户反馈的持续分析。这种可学习的系统对于类似股票交易的决策非常有帮助,能够不断提升决策的准确度。
阶段4:自我意识
截止到现在,2016年年末,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有且仅存在于科幻小说中。如果计算机具有自我意识,计算机需要像人类或超越人类智能水准,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。即便是最乐观的专家也认为,出现能够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,至少还需要30到40年。